小麦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

发布时间:2020-05-23      点击数:0

(一)生育与营养特性
 
    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出苗、分蘖、越冬、返青、起身、拔节;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孕穗、抽穗、开花、灌浆、成熟。春小麦产量偏低,生育期短,仅100—120天。小麦从出苗到拔节,施肥主攻目标是加强根系生长、促进分蘖和干物质形成;从拔节到抽穗,施肥是为了促进茎叶生长、有效分蘖和穗大;从抽穗到成熟期,则以增加粒数、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为主。冬小麦返青以后吸收养分速度增加,从拔节至抽穗是吸收和积累干物质最快的时期;氮素吸收的最高峰是从拔节到孕穗,开花以后,对养分的吸收率逐渐下降。冬小麦是越冬作物,苗期又是磷素营养的临界期,基肥施足磷肥尤其重要。因为苗期根系弱,遇到干旱和严寒,土壤供磷 和作物吸收能力大幅下降,影响麦苗返青和分蘖,再追施磷肥也很难补救。
 
    一般每形成100公斤麦粒,需吸收氮(N)2.6-3.0公斤、磷(P 2O5)1-1.4公斤、钾(K2O)2-2.6公斤,N:P2O5:K2O平均比例为1:0.4:0.8。如果亩产麦粒500公斤,需吸收N-P2O5-K2O平均为14-6-12(公斤)。可见,在相同的增产情况下,小麦需氮量明显大于水稻。小麦植株中的养分,其中氮、磷主要集中于子实,分别约占总量的76%和82%;钾主要集中于茎叶,约占总量的78%。冬小麦和春小麦吸收的NPK比例很接近。
 
(二)施肥量
 
    我国小麦主产区在北方,既种冬小麦,也种春小麦。北方土壤大多偏碱,钾素较为丰富,缺磷(土壤有效P含量低于10mg/kg),每亩需施磷肥(P2O5)4-8公斤。大量试验表明,冬小麦施用化肥的养分比例,N:P2O5:K2O为1:0.5-0.6:0.2-0.3为宜,平均为1:0.55:0.25。如果亩产麦粒500公斤,需氮肥(N)15-17公斤,N-P2O5-K2O的平均施肥量为16-9-4(公斤);春小麦N:P2O5:K2O为1:0.35-0.45:0.35-0.45为宜,平均为1:0.40:0.40,如果亩产麦粒300公斤,需氮肥(N)8-10公斤,平均施肥量为9-4-4(公斤)。目前,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大致如下:N30%-40%,P2O510%-20%,K2O50%-60%。施肥扣除化肥利用率后,可以满足不同土壤上的作物对NPK养分的需求。
 
(三)施肥技术
 
1基肥:与水稻类似,小麦以基肥为主。亩产小麦300公斤以下的中低产田或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块,多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,不再追肥,称“一炮轰”施肥法。
 
2.追肥:高产麦田或保肥能力差的砂壤土,一般要留下30%-40%的氮素作追肥,防止后期脱氮,余下的肥料全部作基肥。追肥多在分蘖期或拔节期进行,密植小麦难以作到深施覆土,可将肥料撒施后随即浇水以减少氮肥挥发损失。沙壤土易漏水漏肥,每次追肥用量要少,次数要多,即“少吃多餐”。小麦专用肥用作追肥,应早追,磷素效果好;如果用尿素作追肥,专用肥配方中的氮素比例应相应减少。小麦易缺锰,土壤有效锰低于7mg/kg为缺锰,可亩用0.1-0.3%的硫酸锰溶液50-70公斤,作叶面喷施,经济效益好。北方土壤偏碱、旱地多、雨水少、缺磷,可多用酸法生产的酸性磷肥和硝态氮肥,少用热法生产的碱性磷肥,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改良土壤。
 
 
 
2. 缺素症状
 
(一)小麦缺氮:植株矮小,分蘖减少,叶小色淡发黄。
(二)小麦缺磷:分蘖减少,叶色暗绿,无光泽或显紫色,成熟延迟,籽粒不饱满。
(三)小麦缺钾:植株生长缓慢,机械组织发育不良,下部叶片边缘枯焦、过早枯黄,茎秆软弱易倒伏。
(四)小麦缺硫:叶片黄化,通常是幼叶更显著。
(五)小麦缺钙:叶片变灰色,新叶变白,随后叶尖枯萎。
(六)小麦缺镁:植株矮小,常表现出缺绿症,通常先是老叶叶脉间变黄。
(七)小麦缺铁:叶脉间组织黄化,呈明显的条纹。
(八)小麦缺锰:叶片细长,有不规则的斑点,老叶斑点呈灰色,浅黄色或褐色。
(九)小麦缺硼:叶片发白,卷曲,叶缩成波状。
(十)小麦缺铜:叶片变成针状卷曲。
返回列表
*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